处于成长期的企业,不仅规模偏小,且缺乏土地、厂房抵押。我市200余家硬质合金民营企业中,大多饱受资金缺乏之苦。
在银行借贷碰壁,上市之路比较遥远的当下,投资行内人士表示,硬质合金企业要给自己一个精准的定位,抓住产业链上具备比较优势的环节深耕细作,形成核心竞争力和持续盈利能力,取得风投资金的青睐,无疑是做大做强的捷径。
风投抛绣球 “华锐”融资3000万元
9月13日,株洲华锐硬质合金工具有限公司(简称“华锐”)董事长肖旭凯,让业内人士艳羡不已。
这天,“华锐”获得上海六禾投资有限公司(简称“上海六禾”)3000万元的风投资金,企业得以缓解了建厂房、购设备的资金压力。
2007年,肖旭凯从株洲钻石切削刀具股份有限公司辞职,投资200万元注册了“华锐”。由于拥有数控刀具技术与市场,“华锐”产值一年翻一番,2008年为600万元,2009年为1200万元,去年达到3100万元。
然而,肖旭凯认为凭借现有的设备与技术,公司无法与瑞典的山特维克集团、以色列的伊斯卡集团、美国的肯纳集团竞争。实际上,目前,国内的数控刀具市场,以上述公司为代表的国际巨头占据了80%的市场份额。
“我们用的是国内几十万元的设备,他们用的是几百万元的。在产品的精密度与质量上,国际巨头拥有优势。”肖旭凯分析。
随着数控刀具行业的竞争加剧,肖旭凯觉得,如果不迅速引进先进设备与人才,“华锐”迟早会被兼并或淘汰。而如果需引进设备,国外的涂层、模具、压力机与烧结炉等设备,少则300万元,多则2000多万元,至少需投入资金5000万元以上。
烦恼最终归结到一个问题:没有钱。
为此,他向银行贷,由于没有厂房与土地抵押被拒。去年,一个会计业的朋友帮“华锐”联系上“上海六禾”,“华锐”良好的成长性打动了对方。
“我们一直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主要竞争力是什么,3至5年的目标是什么。”肖旭凯认为,风投很关注公司的成长性。
在对“华锐”的财务、管理与客户进行数月的调查后,“上海六禾”决定了投资,占股10%。
模式复制 关键还在“内功”
硬质合金企业虽然存在融资困难,但在肖旭凯看来,硬质合金制造属先进制造业范畴,是国家积极支持发展的产业,且附加值高,是风投极为关注的领域。
由此看来,“华锐”的融资之路,可在株洲硬质合金行业复制,其他企业也能凭借风投实现“三级跳”。
南车时代高新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投资部部长沈浩对此持认同态度。他认为,一个行业是否值得风投资金进入,主要在这个行业是否符合现行的国家产业政策,企业选择的商业模式、发展模式和企业的团队是否成功三个方面。
沈浩表示,目前,株洲硬质合金产业符合前一个条件,但具体到企业的商业模式与团队,有些企业存在明显的缺陷。
“比如,有些企业热衷于低端的刀具加工,附加值不高,技术上还存在侵权行为,另外,一些负责人缺乏长远目标和考量,财务不规范,发展定位不精准。”沈浩对此直言不讳。
沈浩认为,计划引入风投的企业,要找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对未来2至3年的发展要有全局考量,打算在哪些领域提升价值,怎样去提升,这些都很重要。
成功引入风投的“华锐”踌躇满志。肖旭凯已购地40亩,拟筹集资金7000万元,在董家塅高科园新建高性能精密硬质合金可转位刀片生产研发基地。
按照这一计划,基地建成后,“华锐”的销售额将达5亿元,利润1.5亿元,新增税收5000万元,“计划2014年在中国主板上市,融资8亿至10亿元。”肖旭凯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