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冯树军
一、概述
制造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产品附加值和劳动生产率较低,缺乏核心技术制约着中国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管理创新、技术创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是未来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之道。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中国制造业也逐步发展壮大。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主要得益于对外开放和市场化改革,那么加入世贸组织后,在更加开放和市场化的环境中,将促成中国制造业比较优势更为充分和有效地发挥,在积极、主动地参与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获得更大利益。目前我国已进入工业化后期发展阶段,此阶段以装备业发展为主要特征。当前,我国制造业竞争优势水平低下、创新能力不强、科技与经济发展脱节、外资所占比例偏高、生产率与国外相比没有任何优势。
中国经济以非常快的速度融入世界经济,特别是中国制造业正在越来越深刻、越来越广泛地融入国际分工体系之中,中国市场成为国际市场的组成部分。中国工业高速增长同中国经济的快速对外开放和日益融入国际产业分工体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实力和竞争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各工业部门的产业链继续延伸,产业融合进程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同传统产业的融合进程明显加快,产业创新能力显着增强,从而为中国走向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奠定了基础。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物质基础和产业主体,是富民强国之本,是国家科技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制造业是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的发动机,是以信息化带动和加速工业化的主导产业,也是发挥后发优势、实施跨越战略的中坚力量;制造业是科技的基本载体和孕育母体,是在新科技革命条件下实现科技创新的主要舞台;制造业是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是世界产业转移和调整的承接主体。
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大趋势下,只有通过推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才能带动制造业的现代化发展。企业信息化的实质是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实施信息化,加强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能力,使企业及其产品获得市场竞争优势。
制造业信息化是指,充分利用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渗透以及信息技术与其它专业技术的融合,在制造企业行业里的产品全生命周期中,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集成和共享,达到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运转,从而提高制造业的经济效益和整体竞争力,改造和提升传统的制造行业。按照这个内涵,制造业信息化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层面:1、在制造业中融入信息技术和其它高新技术,提高产品自身的质量、功能层次、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2、在制造业行业企业产品设计与制造过程中,广泛采用电子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实现快速、高效、可靠、精密、低耗、低成本生产;3、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实现企业资源的优化组合与综合利用,实现管理信息化;4、建设企业信息网络系统,发展网络制造、虚拟制造、网络营销,形成企业之间的动态联盟,提高企业和行业的整体效益和竞争能力;5、供应链信息化是制造业信息化的重点,打造一个基于信息技术、能够快速响应的供应链平台,将会是重中之重。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