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用量具等10多种专用测量量具,解决了常规量具无法测量的难题……
这些发明,使王钦峰先后获得了“取丝锥电火花机床”和“轮胎模专用三坐标测量仪”两项国家专利,改进了43项设计工艺和近百项生产加工技术。
输在了起跑线,但要赢在终点线
一个普通的农村孩子,一个并没有接受过相关专业培训的初中毕业生,何以能够走进高端技术领域,并在这一领域内勇攀一座又一座高峰?面对记者提出的这个问题,王钦峰轻轻吐出两个字:执著。
1992年8月,初中毕业的王钦峰,面对并不富裕的家庭和学习成绩优异的妹妹,放弃了继续求学的想法,到原呼家庄镇配件厂(豪迈公司前身)当了一名学徒工。
3年后,王钦峰成了一名操作熟练的车床工人。然而一次同学聚会,他发现当年跟自己一起玩大的“土孩子”,已经有30多个考上了大学,成为了十里八乡关注的“小名人”。想想自己,当年的学习成绩并不比他们差,王钦峰被触动了。
“他们上大学是从理论学起,我却已经有了实际的操作经验,我只要多下功夫,自学理论,肯定不比他们差。”王钦峰这么想。他跑到当时高密市最大的书店买来了《机械制图》、《机械加工工艺学》等十几本书,到潍坊买来了相关的习题集,走上了执著的自学之路。
他家的书橱上,已经有了100多本机械专业书籍;他拿出一个多月的工资买来了录音机,每遇到专家讲课和师傅现场指导,他都要录下来,回去再一遍遍的消化;他成了机床师傅们的“小尾巴”,业余时间跟着师傅们学习机床操作技能,从车床到铣床、磨床、刨床,从机械制图到电子技术,从车间工人到研发部主管……
1997年6月,豪迈公司跟青岛的一家客户签订了一份生产“轮胎模具专用电火花机床”合同,当时对方只提供了一份机床总装图,要组织生产必须设计出专业工艺图纸。当时,豪迈公司刚刚起步,公司没有一个人具有类似的设计经验。公司领导经过考虑,决定将这项任务交给能钻研、能吃苦的王钦峰。
接受任务后,王钦峰既兴奋又恐惧。兴奋的是终于有了独立设计的机会,恐惧的是自己一个缺乏设计经验的农民工,能否担起这份重任?
王钦峰的钻劲上来了。“那段日子,我从早晨六点一直干到夜里两三点,吃饭都不出屋。就这样,经过7天7夜的拼搏,完成了近200张图纸初稿。”王钦峰回忆说。
初稿完成了,他又全身心投入到机床制作和测试中。经过100多个日夜,1997年12月,第一台轮胎模专用电火花机床终于研发成功。该机床的成功开发,填补了国内空白,获得了国家专利证书,改变了国内轮胎模具手工加工的历史。
王钦峰就是“奇迹”的代名词
1996年10月20日,当自学了一年多的王钦峰抱着一本习题集走进张恭运的办公室时,张恭运惊呆了:“小王,真是你做的吗?”看完这位初中生完成的大学生都难以完成的习题集,山东工大机械专业毕业的张恭运郑重地说道:“小伙子,好样的!坚持下去,总有一天你会让人刮目相看的。”淘宝特卖最好的胸部小晒后控油补水产品有效的什么洁阴好比较瘦身方法哪个好
豪迈公司的大学生工程师王瑞才透露:“前年,河北电力的两个研究生来我们公司实习,我带他们到三坐标测量仪那儿跟他们介绍说,这是公司一位叫王钦峰的初中生设计的,他们不相信,说我开玩笑,还说这个作为研究生的毕业论文,都有很大的难度,一个初中生怎么能设计出来!”后来,当这两位研究生见到了王钦峰,亲眼看到王钦峰的现场操作,听到王钦峰的讲解后,不禁脱口而出:“王师傅,你给我们上了最好的一堂课。”
张恭运为我们讲了另外一个故事:“1999年底,公司重新设计生产了新的电器柜,并卖给了天津一家日资企业。一次,我和王钦峰去北京,回来时顺便去了那家企业,帮助解决电火花机床分度不好的问题,由于那个机床其中有一部分元件用的是长春光机电研究所的产品,所以他们的所长也去了。王钦峰一到现场,就钻到机床底下,把相应部件拆了下来,但拆着拆着,有几个很小的螺丝让人束手无策,他一声不吭离开现场去找了一根废锯条磨成螺丝刀,很快把零件拆了下来,让当时在场的那个所长惊叹不已。直问,你们这个小伙子是哪个大学毕业的?”
在创新之路上踽踽前行
王钦峰说:“在豪迈公司14年,我换了10多个工作岗位。虽然有时候并不是自己喜欢的岗位,但我都把它当成一次学习提高的机会,勇于尝试、勇于创新,反而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绩。”
1996年8月,豪迈公司接到了一批柴油机配件的订单,时间紧,任务重,而当时公司的机床设备每人每天只能加工10个配件。王钦峰研究发现,正常加工条件下,一个工序下来要换二至三次刀具,换刀具的过程很浪费时间。王钦峰改进了刀具样式,同时在刀具磨削方面进行控制,很快创造了每天加工52件,一个月完成配件加工1400余件、合格率达99.9%。
1997年底,豪迈公司生产的电火花机床产品投入市场后,时常出现主振电源不稳定、电极损耗较大等问题。1998年5月,青岛市一家客户因机床加工不稳定,无法正常进行生产,王钦峰赶去调试。问题解决后,王钦峰并没有感到轻松,他在反思:机床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他没有马上离开,而是留在客户车间与职工一起观察,记录下了详细的机床参数。回到公司后,他又扎进车间,仔细研究,反复试验,终于在1999年发明了电火花防弧电路,成功破解了这一行业难题。
如今,走上管理岗位的王钦峰依然不舍创新。作为品质保证科主管,王钦峰发现,由于组装一件成品需要20多项工序,每项工序各自为战,组装时只要有一项不合格,就要发回去重新加工,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
为此,王钦峰推行了自检、专检、终检的质量控制管理。要求每一道工序负责人员填写过程检验卡,保证自我检查,作为质量追溯记录;下一道工序负责人员,专门检查上一道工序的质量,举报有奖,出现问题承担连带责任;组装前,由技检小组进行抽检。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入库漏检率由3%降到了0.1%。
“由于取得了杰出成绩,在公司里,王钦峰的身份也经历了3次转变———‘小王’、‘王师傅’和‘王工程师’。”张恭运感慨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