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用户行业的刀具工程师到伊斯卡的大客户经理,从技术到销售,李洪亮与刀具的缘分不可谓不深。在刀具行业工作十余载,伴随着伊斯卡成长为世界第二大刀具商,李洪亮用“热爱”两个字为自己总结。无论是机缘巧合还是坚忍不拔,李洪亮和刀具的缘分恐怕会一直持续下去。
缘结“创新科技”
作为中国最早接触伊斯卡刀具的用户之一,李洪亮与伊斯卡的缘分要追溯到1993年。当时还在大连造船厂做刀具工程师的李洪亮第一次接触伊斯卡。李洪亮谈及这段经历时,依旧记忆深刻:“当时我还是负责机械制造的工程师,现任伊斯卡中国总经理的李玉圃到大连做推广,那是伊斯卡在中国推广的第一站,我还能清楚的记得,当时李总推广的刀具就是伊斯卡的霸王刀。”
所谓霸王刀,就是切槽刀,伊斯卡的看家产品。台湾有个专家给伊斯卡的切槽刀起了一个生动的名字——“霸王刀”。彼时,霸王刀在整个行业的同类产品中具有相当的领先优势。在大连造船厂,李洪亮亲历了“霸王刀”带给他在技术创新领域的震撼。李洪亮介绍说:“在切断大轴的时候,当时国内刀具普遍采用的方法是先切开一个大槽再逐步向内深入,这样的加工效率并不高。而伊斯卡的霸王刀因为独特的刀具结构,在切断大轴的过程中,切口小、加工速度快,优势明显。毫不夸张地说,霸王刀将大轴切断效率提高了5倍以上。正是霸王刀的这种效率,深深地吸引了我。”
同时,伊斯卡带给李洪亮的震撼在于,伊斯卡的科技突破了当时固有的加工理念,伊斯卡让用户体验到全新的技术,优质、高产、低消耗的加工方式。
随后,在机缘巧合的情况下,李洪亮从大连来到北京。1998年,李洪亮加盟伊斯卡北京代表处,当时只有5个人的伊斯卡依旧带给李洪亮巨大的信心——因为伊斯卡是一个“创新不止”的企业。一个公司在这个行业是否有发展,就要看它新产品的研发速度,新产品的前瞻性和领先性。伊斯卡无疑是一个刀具行业的高科技公司,这点从巴菲特收购伊斯卡已然得到印证。
“不追求最大,但追求最佳。”这是李洪亮对伊斯卡的评价,也是李洪亮对自己从事工作的要求。进入伊斯卡十余载,“结缘”是巧合,而缘分的持续则是伊斯卡和李洪亮共同努力的结果。李洪亮说:“我曾经在以色列参加伊斯卡的员工大会,我发现伊斯卡有不同年龄层的员工,这让我感到伊斯卡是一个团结的大家庭,而我是其中的一分子。”
自我努力与自我实现
进入伊斯卡伊始,从用户企业的技术人员到刀具企业的专业销售,身份的转变让李洪亮一度非常迷惘。
为了尽快适应在伊斯卡的工作,李洪亮想尽一切可能。在网络尚不发达的时期,李洪亮通过大量的浏览行业媒体信息发现刀具的需求亮点;在没有目标客户的时候,李洪亮甚至通过企业黄页逐个打电话,挨家询问是否有刀具采购需求;连朋友都成了李洪亮的一条“蹊径”,“我有个朋友,是做机床的,那时候我没事就跟着他一起跑,但凡有买数控车床、加工中心的企业,我就跟着一起去,看看这些企业的用刀需求。”李洪亮说, “在伊斯卡的第一年,是我非常低潮的一年。但从第三年开始,我连续成为伊斯卡的销售状元,并不是我的天份比别人好,外语比别人好,最重要的是我把个人的努力和伊斯卡的技术优势结合在一起。”
当年的伊斯卡还不像今天这样声名远播,李洪亮为了让客户对伊斯卡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曾一度将伊斯卡比喻为“刀具行业的奥斯卡”,而“霸王刀”无疑就是奥斯卡的那座小金人。李洪亮接手的第一个大客户,就让伊斯卡的“小金人”闪耀出不一样的光辉。1998年,西安航天发动机厂因为封严齿的外协加工项目进行招标,在时间紧张、技术难度大的众多不利因素下,李洪亮带着“霸王刀”来到了西飞并一举试切成功。随后,伊斯卡又创造了非标刀具14天交货的奇迹。李洪亮这样总结:“好钢用在刀刃上,‘霸王刀’在西飞的项目上充分发挥了伊斯卡的技术优势。从我到西飞做试切实验到承诺14天非标刀具的交货时间,包括随后的服务,伊斯卡就是在这一系列的行为中获得客户的认可。直至今天,伊斯卡在这一类加工中,都有非常大的优势。”
西飞是李洪亮进入伊斯卡后的第一个大客户,因为西飞的成功经验,伊斯卡打开其在航空制造领域的发展,也因为在西安市场的成功开拓,伊斯卡之后也在西安成立了自己的办事处。
李洪亮坦言在他的整个工作经历中,个人的努力和伊斯卡的成长环境是相辅相成的。在伊斯卡,员工的工作态度都取决于两个方面,个人对公司的认知和公司对个人的认可,这是双向的。李洪亮说:“首先你要认为你在这个公司能够体现自身的价值,自己的能力能够得到发挥,同时公司认可你,这时个人能力会更大地提高,公司和个人产生良性循环。伊斯卡会给员工很多实训的机会,这样一来,每个员工都非常有信心和底气。当然,很多时候员工的信心和底气来源于伊斯卡的技术实力。”淘宝特卖频道祛斑丝塔芙洗面奶瘦腿美白产品哪个效果好毛孔去红血丝哪种好祛斑牙刷哪个牌子好
做行业的示范工程
在伊斯卡,衡量一个工程师优秀与否,重要的不是销售数量,而是销售质量。一个优秀的刀具工程师,可以让同样的产品在不同客户的生产中都有创新的应用,成为整个行业的典范。
李洪亮现在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与北一大隈合作攻克发动机缸体和轴承盖的加工技术。目前市场上比较先进的柴油发动机都是两种材料复合而成的缸体和轴承盖,能在技术上完成对两种材料复合加工的企业并不是很多。而伊斯卡已经和北一大隈合作,在吉利汽车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在这个项目中,伊斯卡引进了最新的缸体曲轴孔的双金属加工工艺,这项工艺最早源自意大利的镗绞加工工艺,在欧洲已经成功地应用在布加迪汽车的生产工艺中。相较于原先只能用在专机上的线镗工艺,镗绞技术不仅可以应用在加工中心上,废品率也低了很多。在吉利的项目上,伊斯卡获得成功的要素在于,伊斯卡敢于把在国外最先进的技术引入到中国市场,并且用优质的服务来保证技术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李洪亮坦言:“国内的工艺水平相对国外还是有一定差距,把国外的先进技术引入国内,其实是有一定的风险,对我们的技术水平、售后服务的要求都很高。”
伊斯卡秉承的理念就是助客户成功,成功就包含在客户从研发、生产到销售的各个环节。与宁夏小巨人的合作就充分体现了这点。在小巨人成立之初,由于年轻员工的经验有限,伊斯卡甚至帮助小巨人深入到工艺研发的过程之中。对小巨人而言,伊斯卡不仅是一个刀具供应商的简单角色,小巨人的任何项目,伊斯卡都从零开始参与,小巨人的每一步研发,都有伊斯卡的努力在其中。李洪亮介绍:“从小巨人成立到现在,我们已经和小巨人达成非常好的合作关系。因为对伊斯卡的信任,小巨人现在经常向用户直接推荐伊斯卡的刀具。这是小巨人和伊斯卡良性互动的结果。”
要学会做好行业标志性的客户,就要敢于啃“骨头”,这需要刀具工程师有强大的自信,这种信心不仅源于自身对刀具行业的深刻理解,对新技术、新工艺的追求、也有对客户的责任。伊斯卡致力于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愿意为行业的示范企业贡献伊斯卡的设计和工艺,让伊斯卡的技术融入客户的加工体系。而伊斯卡旗下品牌众多,根据客户需求量体裁衣,最大化发挥伊斯卡刀具的效用,才能从根本上协助客户成功。
关于热爱和责任
相对于让人眼花缭乱的消费品市场,刀具行业平实而低调。李洪亮在这个看似沉稳却不失活力的行业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天地,这里有他的热爱和执着。用李洪亮的话来说,他找到了从事这个行业的乐趣。虽然现任伊斯卡的大客户经理,但李洪亮更愿意被称作为“刀具工程师”,这个称呼意味着他向客户提供的不仅是产品,更是一项帮助客户解决了生产实际问题的技术。李洪亮说:“客户在我们的努力下,解决了生产中实际遇到的问题,在激烈的竞争中,我们能够获得客户的认可,也是我们工作的乐趣所在。”
“我曾经从建国门骑自行车去清华东路拜访客户,要骑一个多小时。”李洪亮谈及这段经历时,笑声连连,“当时的工作条件肯定没有现在好。当年,我一年去长治好几十趟,有的时候大巴,有的时候火车,甚至还买过站票。但每次去都很高兴,每次去都能给客户解决些问题。在拜访客户的途中我经常睡不着,往往在思考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应该如何解决,脑子里有时会准备好几套预案。”
每年往返几十趟的山西长治,是因为这里有承接重点航空项目的某军工企业。当时,李洪亮在成功可能性极小的情况下参与了竞标,在紧急咨询了伊斯卡国外专家之后,拿出了伊斯卡最新的技术和产品,经过试切实验,伊斯卡刀具的使用效率是同行产品的3倍。李洪亮说:“并不是说伊斯卡在技术实力上超越了对手这么多,但伊斯卡善于并敢于把最先进的产品应用在中国市场上,这项技术使得客户实际生产的结点提前了3个月,使用刀具的成本降低了40%。”
“肯思考、肯琢磨、肯投入的做一件事,都会获得成功,”这是李洪亮的信念,“我们经常把做客户比喻成‘打一场仗’,‘攻占一个山头’,这是在工作中挑战自我的乐趣;而和与客户打交道过程就是一个交朋友的过程,更是乐在其中。”
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刀具就恰恰是基础工业上的点睛之笔,就是那把利“器”。作为刀具工程师个人,要适应这个行业的迅速发展,要善于学习和自我提高。“我非常喜欢这个行业,这是所有工业包括人们日常的生活的基础。作为一线的刀具工程师,我们把最先进的技术融入在生产实践中。我时常在想,也许没有我们的某一次参与,就影响了中国制造的某一次发展。通过我们的劳动,让中国的某一个行业得到改善,也是我的一种责任感和成就感。”
我更愿意被称为"刀具工程师"
上一篇:株洲钻石两项目列入国
下一篇:山特维克可乐满发布20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
共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