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年初,受国家发改委产业协调司委托,中国汽车工程学会进行了“汽车零部件行业基本状况及产品研发能力状况调查”。调查以发放综合问卷和技术问卷的形式进行。调查范围为汽车零部件各专业领域的重点生产企业,以及发动机、变速器、车桥、转向系统和制动系统等五大总成及其零部件的主要生产企业。
其中综合问卷共发放522份,回收148份;技术问卷共发放119份,回收43份。以下论述基于本次问卷调查的结果,并结合了对部分整车及零部件企业的走访和调研。
(一)缺乏系统性规划
我们目前尚缺乏对汽车零部件产业转型、升级方向和政策措施的系统性规划。
1994年和2004年的汽车产业政策都述及汽车零部件发展问题,《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更是对汽车关键零部件技术的研发、自主化和产业化、对零部件企业的兼并重组及对零部件产品出口等内容反复提及,但这还不够,我们还缺乏对汽车零部件产业转型和升级的进程进行系统性的战略设计和政策设计,包括战略目标、实施步骤、标准法规、政策措施等。
我们要将汽车零部件真正当作一个产业来考虑,不仅关注配套市场,还要关注售后市场;不仅关注国内市场,还要关注出口市场;不仅关注高技术零部件,还要关注各不同技术层次的零部件,使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转型和升级具有明确的方向性。
(二)核心技术缺乏是制约发展的瓶颈
近来的一些情况表明,我国汽车零部件产品在高端技术领域与世界领先水平的差距,并未随着我国汽车产业规模的持续增长而逐渐缩小,反而有扩大的趋势。这主要表现在:外商投资企业在汽车关键零部件配套上,凭借强大的技术实力,牢牢占领着市场竞争的制高点,中国汽车零部件厂商在核心技术上对外商的依赖程度相当高。在2007年我国汽车电喷系统、发动机管理系统(EMS)、ABS、微电机、安全气囊产量中,外资企业所占比例分别为100%、100%、91%、97%和69%。
核心技术缺乏也是制约零部件产业自身发展的瓶颈。在全国上规模的5000多家汽车零部件企业中,目前有1200多家是外商投资企业,且外商独资、控股的趋势愈加明显。
(三)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是薄弱环节
本次调查,对“制约企业提高产品开发能力的主要因素”的调查结果尤其值得关注。
在调查中,共列举了13项因素,包括:人力资源、资金资源、高技术含量的产品技术资源、产学研合作资源、政府及行业支持、企业管理水平、企业文化和激励机制、缺乏相应的战略规划、知识产权保护不力、企业产品市场份额不够大、合资外方不积极、配套整车厂不积极、日益严格的法律法规等。调查结果显示,人力资源因素是制约企业提高产品开发能力的第一重要因素,其次是高技术含量的产品技术资源,资金资源也是比较重要的因素之一。
此外,调查中关于“目前企业最需要的产品开发能力”的调查结果也揭示了一些重要问题。调查结果显示,除了有42.7%的企业认为“完整过程新产品开发”为最需要的产品开发能力外,合计有超过50%的企业认为,国产化产品制造过程开发、逆向开发、适应性开发等3项为最需要的产品开发能力。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两个结论:第一,目前整车企业对零部件企业产品开发能力的要求还停留在较低层次上;第二,自主品牌整车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将对零部件产业提高自主研发能力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淘宝特卖频道晒后去黑眼圈眼霜排行榜去角质怎样收缩脸部毛孔日霜去黑眼圈眼霜什么牌子好化妆水洗甲水什么牌子的好
上一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