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资讯相关行业正文

新中国钨工业60年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9-09-17 来源:数控刀具 浏览次数:854


  新中国钨工业60年沐浴着春风雨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创造了辉煌的业绩。

  一、光辉的历程

  新中国钨工业60年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1、创业和崛起阶段(1949~1981年)

  地质普查勘探工作到五十年代后半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六十年代以后,在全国范围内发现了不少新的矿床,又增加较多的储量,为建设一批钨矿采选联合企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52年建成中国第一座机械化选矿厂—大吉山钨矿选厂,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大吉山、西华山、岿美山被列为原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项目之中。随后相继建立起了几十座机械化采选矿山,逐步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钨矿采选系统。

  解放初期,大连钢厂开创了中国硬质合金的历史。五十年代初期,新建了一批硬质合金车间,拉开了中国硬质合金工业发展的序幕。1958年建成了“一·五”期间156项重点工程之一的中国第一个大型钨工业综合性生产企业——株洲硬质合金厂。从1953 年9 月上海灯泡厂制成第一盘<0.18mm钨丝起步,一批钨冶炼加工企业又相继建成。

  2、攻关和开发阶段(1981~2000年)

  1981年、1983年召开了全国第一次、第二次钨业科技大会,方毅同志题词:“振兴钨业”和“勇攀高峰”,吹响了向钨工业科技进军的号角,涌现了不少赶超世界水平的科研成果,比如“萃取”和“离子交换”钨冶炼工艺,相继自主开发成功。

  改革开放揭开了中国硬质合金工业发展的新纪元。株洲硬质合金厂、自贡硬质合金厂等企业相继引进了国外先进的成套生产线或生产技术,提升了中国硬质合金的工艺装备水平和产品质量档次,缩小了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改革开放也给钨材加工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使钨材产量大幅度上升,产品质量、品种、规格呈现新格局。

  3、改革和创新阶段(2001~2009年)

  在世纪、千年的双重交接中,中国钨工业呈现出总量增大、效益提高、结构优化、产业升级的崭新局面。

  株洲硬质合金集团有限公司的产品进一步向高精尖方向发展;深圳金洲精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微钻生产,进入全球前4强之列;厦门金鹭特种合金有限公司研发生产硬质合金高精密刀具;厦门虹鹭钨钼工业有限公司继续保持全球最大的钨丝生产企业地位。

  钨资源主产地——江西的钨产品结构继续向高端钨产品发展。如崇义章源钨业股份有限公司等民营企业的工艺生产技术也取得很大进步。

  与此同时,株洲、厦门等地建立了国家级钨的科技创新研发中心,大大提高了中国钨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二、历史性的跨越

  2004年以后中国钨工业走出多年低谷,脱离困境,特别是钨矿山扭亏为盈。全行业销售收入2008年是2003年的4倍;全行业实现利润2008年是2003年的9倍。 2005年以后国内钨价合理回归,也拉动了国际钨市场价格的上扬,出口1吨钨品相当于2003年前的4吨以上,国际竞争力和市场话语权不断增强。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和突破:

  1、钨储量稳居世界第一

  尽管新中国成立前已有40余年的开采历史,建国后又经过60年大规模开采,但到目前为止,中国钨储量占世界钨储量的比例为48.8%,稳居世界第一。

  2、钨消费量跃居世界第一

  综合国际钨协(ITIA)及中国钨协(CTIA)统计数据表明,全球钨的消耗呈逐年稳步增长的趋势,中国钨消费量达到了世界钨消费量的1/3,已成为了世界第一钨消费大国。

  3、钨品生产量均居世界第一

  据统计,1949年~2008年生产钨精矿占世界总产量的51.2%,其中,1986年~2008已达到占世界总产量的66.9%。

  2008年APT、钨粉、硬质合金、钨丝生产量分别比1985年增长8.8倍、6.34倍、5.3倍、12.3倍,均位居世界第一位。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