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河南造”电动汽车不断上市。
面对油价飞涨的现实和低碳出行的渴望,开电动汽车上班,在不久的将来,不再是梦想。
昨日,省政府印发《河南省电动汽车产业发展规划(暂行)》(以下简称《规划》):5年后,我省的电动车生产能力达到25万辆,建成220座充(换)电站。
这意味着,未来我省城市居民不仅能开上低碳节能的电动汽车,还能随时随地给自己买的电动汽车充电。
[规划]5年后产能可达25万辆
《规划》目标明确:到2015年,电动汽车实现规模化生产,生产能力达到25万辆(包括电动客车、电动乘用车、电动专用车、电动场地车)。
其中,关键零部件生产,到2015年,形成年产动力锂离子电池25亿安时生产能力、年产电动汽车空调50万台套;到2020年,形成年产动力锂离子电池50亿安时生产能力、年产电动汽车空调160万台套。
《规划》提出,要打造新乡动力电池生产
基地、洛阳电动汽车动力电源系统生产基地;建设豫西南电动汽车电机及驱动系统生产基地、郑州电动汽车电机及动力总成生产基地;以许继集团为基础,建设智能充电站系统生产基地。
《规划》还将各项任务细分到了各企业。其中,到2015年,金龙集团河南锂动电源有限公司和中科科技有限公司形成年产6亿安时电动车用动力锂离子电池生产能力,约合10万辆轿车所用电池;豫新汽车空调股份有限公司形成年产50万台套电动汽车空调系统生产能力。
[设想]打造中西部电动汽车制造中心
按《规划》,5年之内,要把河南建成全国区域性电动汽车制造中心。到2015年,力争有5家以上企业具备国家认可的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
以郑州为核心,建设电动汽车制造基地,在三门峡建豫西纯电动轿车生产基地。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河南少林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主产电动客车,郑州日产汽车有限公司主产商务电动汽车,海马(郑州)汽车有限公司、中航电动汽车(郑州)公司等企业主产纯电动微型和中级轿车,河南奔马、鸿马、新马等企业发展适合中小城镇、农村市场的小型电动专用汽车和场地车。
《规划》为各家企业提出“定量”任务。到2015年,郑州宇通客车年产混合动力客车6000辆、纯电动客车5000辆;河南少林汽车、洛阳中集凌宇汽车年产电动客车7500辆;郑州日产年产各型纯电动商用车8万辆;海马(郑州)汽车有限公司年产纯电动微型轿车、中级轿车6万辆。
[计划]
郑州新乡新增公交全买电动的
我省各城市,都要开展以商业化为目标的各类电动汽车示范运营。以郑州、开封、新乡、焦作、许昌1小时城市圈为核心,进行城际电动公交车示范运营,带动电动客车发展;以郑州、新乡、三门峡、南阳、信阳、许昌等城市为重点,进行纯电动出租车示范运营,带动乘用电动汽车发展。
《规划》提出,从2011年起,郑州、新乡两市城市新增和更换公交车时,原则上采购电动客车;郑州、新乡、三门峡、南阳、信阳、许昌市开展纯电动小轿车、中巴车示范运营,到2015年力争达到上万辆,成为名副其实的新能源汽车试验区。
各地市政、电力、邮政等领域,将进行专用电动汽车示范运营;在旅游景区、港区、工业园区,进行场地专用电动汽车示范运营;在县(市)、乡镇、村地域,进行微型、超微型电动汽车示范运营。争取用5—10年的时间,在示范城市及广大农村实现公交车、出租车、日常出行交通工具电动化。
到2015年,我省新农村建设示范县(乡、镇)居民出行交通工具以电动汽车为主,省内主要景区、开发区全部使用电动场地车。到2020年,我省农村居民出行交通工具电动汽车化。
[设想]
10年建近千座充(换)电站
像燃油汽车需要加油站一样,电动汽车必须配套充(换)电站。如果没有足够的充(换)电站,这环保、节能的“电驴子”也难以撒欢跑。
《规划》指出,到2015年,建成充(换)电站220座,充电桩7.78万个,充(换)电设施在中原城市群完善普及;到2020年,建成充(换)电站940座,充电桩85.84万个,在全省所有中心城市、有条件的县城和高速公路、主要一级公路完善普及,形成网络。
《规划》提出,到2012年,许继集团许继电源有限公司形成年产200套智能充电站系统、2000台智能充电设备、1万台车载充电器生产能力。到2015年,形成年产2000套智能充电站系统、2万台智能充电设备、10万台车载充电器生产能力;到2020年,形成年产1万套智能充电站系统、10万台智能充电设备、100万台车载充电器生产能力。
[政策]
政府拿钱奖励研制电动汽车
为促进电动汽车的发展,《规划》要求,省财政每年要安排一定数额的专项资金,用于支持电动汽车产业化和市场推广等,加快出台我省电动汽车资金补贴及优惠法。
就在前两天,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财政厅共同发布消息称,对我省2010年电动汽车产业发展项目予以资金支持,方式为无偿资助,企业产业化发展项目资助额最高不超过500万。今年12月16日之前,符合条件的企业,可以申报1个电动汽车产业发展项目。
支持民间资本、社会资源等参与电动汽车及其关键零部件研发、生产以及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支持创投资金进入电动汽车领域,支持骨干企业通过上市融资、发行债券、合资等方式多渠道筹集资金。
引进大企业和大项目落户我省,高起点引进新技术和新工艺。支持省内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建设综合性研发实体和重点实验室,研究开发电动汽车关键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