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中国政府网发布了《关于“十二五”期间促进机电产品出口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由11个政府部门联合发布,以推动我国机电产品出口结构转型。船舶业被列为25个重点行业之一。
9月5日在北京召开的国家船舶出口基地授牌大会上,广州市、上海市(崇明县)、大连市、南通市、泰州市、青岛市、舟山市、武汉市、威海市、厦门市、福州市、重庆市(涪陵区)12个地区被商务部和工信部认定为国家船舶出口基地。
工信部总工程师朱宏任在大会上指出,“十二五”时期是我国船舶工业由大到强转变的关键时期。我国船舶工业须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抓住产业发展机遇,积极创造产业发展和国际竞争新优势。
目前,船舶工业已成为我国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高度外向型的支柱产业。2010年全年船舶及其配套设备出口424亿美元,出口市场覆盖全球186个国家和地区。但是,我国高端船舶及配套设备的制造能力仍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整体行业水平还远远落后于韩国、日本等造船强国。
针对船舶及配套设备行业究竟该如何“走出去”与“升上去”的问题?近日,本社记者对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船舶分会张守淳秘书长做了专访。
记者:请问我们国家船舶及其配套设备行业的产品出口现状是怎样的?
张守淳: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我国船舶制造业得到了空前的、跨越式发展,产业规模大幅提升。例如在2000年,我国船舶出口16.3亿美元,出口船舶占当年船舶产量的60.9%。2006年船舶出口额达到45.8亿美元,同比增长达到45.9%。2010年,我国船舶产品出口总额403亿美元,几乎是2006年船舶出口额的近9倍,同比增幅达到42.1%。
2011年上半年,我国船舶出口总额已经达到206.25亿美元,出口同比增长6.44%。新承接出口船订单1642万载重吨,占新接订单总量的76%;手持出口船舶订单15504万载重吨,占全部手持订单总量的85.3%。
目前,我国造船业的若干个专业化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初具规模,一批船用配套设备生产企业发展壮大,环渤海湾、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正在建设世界级造船基地。我国造船业即使在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也保持了较高速度的发展。2010年,我国造船完工量、新承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3项指标均超过韩国,居世界第一位,分别占世界市场份额43.6%、54.8%和41.2%,我国造船业国际地位显着提高。不过我们也应该看到,我们承接的订单中高端产品所占比例还是较少。
记者: 请问我国船舶及其配套设备行业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张守淳:船舶及其配套设备行业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低端产能过剩,高技术产品设计、建造能力不足,产业集中度较低,科技综合实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等。尤其是配套设备行业基础薄弱,和我国造船业的发展相比相对滞后,产品结构单一,高附加值产品几乎是空白。在船舶市场已经由卖方市场转向了买方市场、国际海事新标准、新规范不断推出的形势下,市场和船东对船型、船用设备的要求更加苛刻。使我国船舶工业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处境严峻,同时也可以说是对我国船舶产品的出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对船型、船用设备,以及涂料等提出了安全、节能、环保、低碳、减排,设计、建造绿色船舶等要求和标准,而我国比例相当大的一些中小船厂设备、技术和管理相对落后,要想达到新的要求,需要进行大的调整,过渡时期相对会较长。而由于船厂的条件达不到市场的要求,也就很难接到订单,船厂就很可能面临倒闭和被兼并的命运。因此对于这些船厂来说,确实承受着极大的生存压力和挑战。
不过,我们在调研中发现,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优秀的船舶及其配套设备生产企业形势却相对较好。有的企业造船订单甚至排到了2013年的上半年,而且现在还在不断地接单。这些企业对设备、材料的管理使用都很严格,这使得他们在高端船舶市场具备较强国际竞争力。
记者:您认为该如何解决我国船舶及配套设备行业低端产能过剩,需要转型升级的问题?
张守淳:需要国家加大政策引导的力度,另外,好的政策措施还需要真正地贯彻落实才能达到效果。其实2009年国家曾经出台过《船舶工业调整振兴规划》,规划提出“除《船舶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06-2015年)》内的造船项目外,各级土地、海洋、环保、金融等相关部门不再受理其他新建船坞、船台项目的申请。新建大型海洋工程装备专用基础设施项目需报国家核准。”但是某些沿江、沿海地区由于要发展经济,部分人就片面认为靠着水边就要发展造船厂,因此在没有得到国家主管部门严格审批的情况下,就上马发展船舶及配套设备行业。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海洋工程装备门槛高,这些匆匆发展起来的中小新厂在技术、生产设备、管理上达不到高端产品的制造要求,而且有高端产品需求的客户一般也都将订单交给实力强的船企来完成。这两方面原因导致相当数量的中小船厂只能建造低端的产品,但是这部分市场产能又是过剩的。我们在企业调研时发现,这些船厂生存状况十分艰难。有的企业负责人甚至对我们说,“你们现在看到的就是我们厂造的最后一条船了。”
此外,对于我国造船业科技创新能力较弱的问题,常听不少行业专家提醒说,各个企业要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聪明才智,组织青年技术人才,对技术创新与改造常抓不懈,舍得对新船型、新产品的前期投入,增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品牌产品和技术储备,与世界一流船厂缩小差距。
记者:您认为我国船舶及配套设备行业出口的发展方向是怎样的?
张守淳:前几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对欧美市场的出口萎缩,遭遇推迟交船、修改合同、弃船和撤单。其中很大原因是因为欧美国家船东资金出现困难,在缴纳了先期付款后,后续资金跟不上,造成了船厂经营困难。
因此,如何使我国船舶及配套设备出口持续、健康发展,逐步形成新的出口产品竞争优势是我们今后的发展目标。接下来,我们要大力推动船舶及配套设备出口市场结构从传统市场为主向多元化市场全面发展转变。巩固欧美日等传统市场,大力拓展各发展中国家新兴市场。这样可以分散出口的风险和危机。
另外,要推动船舶及配套设备出口从以产品为主向产品、资本输出相结合转变。同时,鼓励配套设备企业在国外投资建厂,扩大市场份额。现在船舶行业内一些优秀的企业。比如中船工业集团、中船重工集团等都在国外设有代表机构和维修服务网络。这样对巩固市场、扩展市场,提高售后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增强我国船舶及配套设备出口的国际竞争力,保持出口的持续、健康发展和建设世界造船强国等都十分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