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0年来,中国大陆汽车产业抓住机遇,适时调整抑制性的消费政策和严格的市场管制政策,顺应、利用汽车产业全球化的潮流,消除各种阻碍汽车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在WTO的框架下逐步融入全球分工体系并不断发展壮大。中国大陆汽车产业从2000年的产销200多万辆,经过10年发展,到2010年已实现产销1,800多万辆,成为全球汽车产业新的亮点。
2011年1月14日,一汽集团高品质J6重型车及重型柴油机自主研发与技术创新项目获得201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这是中国大陆民用车技术成果首次登上国家最高科技领奖台,更是中国大陆商用车自主创新的典型。
随着中国大陆汽车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10年来中国大陆商用车领域出现了两大可喜变化:一是产品格局从原来的较为单一车型,向重、中、轻型全面发展;二是产销量和生产集中度明显提高。以2010年为例,中国大陆产商用车销量达到430.4万辆,是2001年的3.8倍。经过10年发展,一汽、东风等商用车生产龙头企业已跻身世界载货车产销量前5位,宇通客车销量位列世界第二。目前,在97个载货汽车品牌中,自主品牌占90%,在158个客车品牌中,自主品牌占76%,自主品牌商用车牢牢地占据着市场主导地位。“中国大陆商用车总体技术水平与国外先进企业差距大幅度缩小,直接推动了中国大陆商用车产品的出口。”中国大陆汽车工程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付於武说。
在乘用车领域,中国大陆汽车企业与国际车企广泛展开合作,不仅扩大生产规模,而且透过引进技术,促进了产品质量的持续提升。从2001年至今获得中国大陆汽车工业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以上的成果名单中,我们既可以看到一汽、东风、上汽、长安等企业的新产品开发成果,也可以看到神龙、上海通用的新车开发项目。
核心技术的缺失一直是中国大陆汽车产业发展之痛。在不断严格的汽车节能、环保和安全强制性技术规范的引导下,近10年,中国大陆汽车企业围绕自主攻关核心技术积极开展工作,不断加强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使企业缺乏核心技术的局面正在逐步得到扭转。
从动力总成看,中国大陆已经摆脱产品技术完全依赖国外的局面。其中商用车发动机和变速器从技术引进的消化吸收开始走向自主开发,潍柴动力、玉柴机器、法士特等企业产品表现突出。乘用车发动机开发也从完全依赖国外走向联合开发,在自动变速器方面也有新的突破。
从汽车电子技术看,10年来,中国大陆在汽车电子领域也取得较大进步。在车载汽车电子产品领域,目前中国大陆企业自主研发的产品已在市场居於主导地位。在汽车电子控制系统方面,尽管自主开发的产品实现大批量应用仍然面临一些困难,但企业在这一领域的研发工作并没有停滞,在整车集成控制技术、ABS技术、安全气囊技术、车身电子技术等方面都有所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