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在科技部连发的6项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中,《太阳能发电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和《风力发电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位列其中。这两项规划的发布,不仅明确了这两个产业的发展目标,同时为产业的发展重点及科技化路线指明发展方向。
风电目标实现大国向强国转变
在《风力发电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中,科技部对于我国风电行业在“十二五”时期的定位十分明确。未来五年,我国风力发电科技要实现从量到质的转变,并完善和发展风力发电科技的实力,实现从风电大国向风电强国的转变。
《规划》对我国风电行业的现状进行了清晰地梳理,在科技部看来,我国先进风电装备自主设计和创新能力有待提高。同时,我国可利用的风能资源评价尚不精细,风电场设计需要的长期风资源数据不完善;风电场设计工具依赖国外软件产品,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符合我国环境和地形条件的风资源评估及风电场设计及优化软件系统。
为了实现风电大国向风电强国的转变,科技部制定了我国风力发电开发的战略需求重点。其中,特大型风电场建设将成为我国风电开发的需求重点之一,“十二五”期间,国家将规划建设6个陆上和2个海上及沿海风电基地。
同时,“十二五”期间我国还将进行大规模的海上风电开发。《规划》称,我国海上风电已经起步,“十二五”期间潮间带和近海风电将进入快速发展、规模化开发阶段,因此,需要开展海上风电机组研制及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加强工程施工与并网接入等海上(潮间带)风电场开发系列关键技术研究,为大规模海上风电开发提供技术支撑。
此外,科技部提出,在“十二五”期间,结合国家能源产业和风电科技发展战略的总体部署,迫切需要建立公共研发测试服务体系,根据我国环境条件和地形条件等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风电设计工具软件系统,在整机设计集成与关键部件制造领域实现技术突破,实现产、学、研、用相互结合共同发展,为我国风电装备性能优化及自主设计提供条件和支持,保障我国风电产业的持续、快速和稳定增长。
在风电设备设计制造方面,《规划》提出,“十二五”时期将掌握3~5兆瓦直驱风电机组及部件设计与制造,并实现产业化;掌握7兆瓦级风电机组及零部件设计、制造、安装和运营等成套产业化技术,推动我国大容量风电机组的产业化;突破10兆瓦级海上风电机组整机和零部件设计关键技术,实现海上超大型风电机组的样机运行。
在风电场开发及运行方面,《规划》提出,“十二五”时期将掌握大型风电场设计、建设、并网与运营关键技术,同时提高风电消纳能力和风电场的运营管理水平,支撑我国千万千瓦风电基地的建设。
2015年实现光伏平价上网目标
在《太阳能发电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中,科技部明确表示,我国将把实现太阳能大规模利用、使其发电成本可以跟常规能源竞争作为“十二五”规划的总体目标。
同时,科技部提出将全面布局开展晶体硅电池、薄膜电池及新型电池三大技术研发。到2015年,力争晶硅电池效率达20%以上,硅基薄膜电池效率达10%以上,碲化镉、铜铟镓硒薄膜电池实现商业化应用,装机成本控制在1.2万~1.3万元/千瓦,初步实现用户侧并网光伏系统平价上网,公用电网侧并网光伏系统上网电价低于0.8元/千瓦时。
《规划》指出,未来10~20年内,晶体硅太阳电池仍将是市场主流,薄膜太阳电池的技术则向着高效率、稳定和长寿命的方向发展。
在关键指标设计上,《规划》明确,到2015年,将实现多晶硅材料生产成本降低30%,配套材料国产化率达到50%;晶体硅太阳电池整线成套装备国产化,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晶硅整线集成“交钥匙”工程能力;单晶硅电池产业化平均效率突破20%,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非晶硅薄膜电池产业化平均效率突破10%。
在此期间,我国还将同时突破100兆瓦级太阳能热发电关键技术及装备并建立核心产品生产线、测试平台和示范系统和区域建筑跨季储热供暖技术及设备;通过系统集成掌握电站设计、优化和运行技术;完善太阳能中温热利用技术,并建立工业应用示范;建成太阳能利用实证性研究示范基地;在光伏直流并网发电、太阳能热与化石燃料互补发电等创新性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为保证《规划》顺利实施,科技部提出加强科技专项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并同时鼓励各类社会资本的投入,鼓励企业充分利用财税、金融、政府采购等政策,有针对性地解决产业发展中的重大技术问题,打破国外技术垄断,保障光伏市场的规范性和成果转化的高效性。
同时,还将制定和落实促进科技专项实施的各项激励政策。建立国家级的光伏系统及平衡部件的实证性研究基地和大型光伏并网逆变器的测试平台,为我国未来大型光伏系统新技术提供开放式、公益性的实证基地,为我国光伏产品提供第三方、公正、权威的测试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