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帝故里,华人老家。周秦文化发祥,农耕文明开启。一页辉煌历史,载入华夏史册。
工业重镇,中国钛谷。国字号高新区,新宝鸡火车头。一部创业传奇,书写腾飞画卷。
如果把中国版图比作一只雄鸡,宝鸡就处在祖国的几何中心。地缘,总是让这块土地不甘寂寞。从神农尝百草到周秦大繁荣再到孔明定蜀汉,中华文明在这里书写了多少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从东部工业大举内迁到“二五”时期三线建设再到中国铁路大十字框架的构建,宝鸡作为工业重镇和交通枢纽举足轻重。到今天,这方热土更是炙手可热: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让宝鸡再立潮头,中国钛谷蓝图让宝鸡再展身手。而这一切,让世人再次把目光投向占宝鸡市经济总量1/3的宝鸡国家高新区。
20年前,国务院批准宝鸡建设国家高新区。20载冬去春来,让蹒跚学步的婴儿成长为风华正茂的青年;20个春华秋实,让当年的一纸规划变成今天的技术硅谷和发展引擎。2011年,宝鸡高新区实现经营总收入1153亿元、工业总产值1150亿元、工业增加值322亿元、区域生产总值37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228亿元。宝鸡高新区发展速度连续多年在国家高新区中位居前列,并保持强劲增长势头。
中国钛谷光芒四射
宝鸡是我国重要的钛及钛合金生产加工基地,已成为世界上屈指可数的以钛为主,钨、钼、钽、铌、锆、铪等稀有金属加工材并存的金属材料加工、销售、研发基地,已形成以宝钛集团为龙头,国核锆业、力兴钛业、中色特种金属、欧亚化工、陕西开达、富士特钛业等为骨干的新材料产业集群。
目前,宝鸡高新区从事钛及稀有金属科研、生产、加工、贸易和流通的企业达400多家,其中有50多家被认定为钛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宝鸡高新区钛材加工装备、技术水平及生产能力均居全国第一。我国第一颗氢弹的引爆、第一艘核潜艇的下水、第一颗软着陆返回式卫星、首次向太平洋海域成功发射的运载火箭、首次成功发射的神舟飞船及奔月工程等都使用了宝钛集团提供的关键性稀有金属材料。
2007年7月,宝鸡中国钛谷产业集群被科技部列为国家重点产业集群之一。2008年,国家发改委批准建设宝鸡国家新材料高技术产业基地,同年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火炬计划钛材料特色产业基地。2009年被商务部、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同年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钛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2012年,在工业和信息化部公示的第三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名单中,宝鸡高新区凭借着钛产业集群的发展优势位列其中。
20年来,宝鸡高新区依托钛及钛合金生产加工这一重要的资源优势,以宝钛集团为龙头,不断拉长“海绵钛—钛铸锭—钛加工材—钛合金材—钛复合材—钛材深加工产品”产业链,促进产业集群迅速发展。为此,宝鸡高新区对优势产业特别是龙头企业、重点企业从项目用地、财政支持、跟踪服务等方面给予倾斜;对大项目、外资项目和带动能力强的高新技术项目实行协调保障制度和分工联系制度;同时积极落实国家相关扶持政策,并提供地方配套政策和资金,支持龙头骨干企业、扶持民营中小企业,有效地促进特色产业发展。
2007年5月,总投资40多亿元的宝钛工业园开工建设,包括钛棒丝材、钛带生产线、残料回收生产线、钛及钛合金材料工程中心等17个子项目,均代表了当今钛工业领域的最新技术和装备水平。2012年5月23日宝钛工业园正式投产,已成为钛镍加工、精密铸造、棒丝材、难熔金属、复合材、锆材、铝钢材等体系完善的稀有金属材料生产及科研基地,年可新增销售收入50亿元。
2009年6月,投资2亿元的台湾华新丽华股份独资的特种钢中厚板材生产项目建成投产,达产后可实现年产中厚板材约6万-10万吨、年营业收入23.2亿元、利税2.5亿元,成为国内最大的中厚板材生产基地。
2009年8月,由国家核电技术公司和宝钛集团合作建设、总投资26亿元的核级锆材生产线项目开工建设,并于2011年第四季度试生产。该项目形成了核级海绵锆生产、锆合金熔炼、残料回收、坯料制造、板带材制造、管棒材制造等核级锆材产业体系,填补了我国核级锆材自主化制造技术的国内空白,其中国家核级锆材研发与检测中心是国家核电技术公司第一个国家级技术研发中心。
2009年,亚洲最大钛粉企业——宝鸡富士特钛业公司建成投产。目前,宝鸡钛产业已经形成“一个产业园、多个园中园,一个大产业、多条产业链,一个大集群、多个小集群”的发展格局,宝鸡高新区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钛谷。
七大特色产业集群彰显核心竞争力
作为关中—天水经济区内的四个国家高新区之一,宝鸡高新区经过20年发展,以龙头企业和产业联盟为主体,已形成钛及钛合金新材料、现代石油钻采传输装备、汽车及零部件、高速铁路装备、电子信息装备、中低压输变电、机床工具制造七大特色产业。这七大特色产业堪比宝鸡高新区浩瀚天空的七颗星座,共同映照着宝鸡高新区未来发展的璀璨星空。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宝鸡高新区对特色产业寄予厚望:钛材料、石油钻采、高速铁路装备、航空安全装备、汽车及零部件等领域要集中形成三大优势,即产业的创新竞争优势、产业的规模竞争优势和全球竞争中产业的价值链整合优势,以期实现由区域性优势产业向全国性乃至全球性产业引擎区的转变。
新材料产业:宝鸡·中国钛谷享誉海内外。宝鸡是我国最大的钛及钛合金设备研究生产基地。宝鸡高新区现有钛、钨、钼、钽、铌、锆、铪等稀有贵金属研发生产企业多达400余家,形成了“海绵钛—钛铸锭—钛加工材—钛合金材—钛复合材—钛材深加工产品”的完整产业链,是国家发改委批准设立的国家新材料高技术产业基地。为加快基地建设,宝鸡高新区高标准编制了《宝鸡国家新材料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发展规划》,规划占地45平方公里、总投资约200亿元的40多个重点项目正在全力推进。该基地拥有一大批优秀的稀有金属专家,专业人才占到从业人员总数的42%;形成了一批居于领先水平的科技成果,拥有3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企业研发中心、检测中心和实验中心,1个陕西省“13115”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博士后及院士工作站,先后取得重大科技成果571项;打造了一批国内外知名的品牌产品,“宝钛”品牌列全国500强,其钛锭、钛板、钛棒、钛粉、钛丝等产品生产装备、技术水平、生产能力均处国内第一。截至2011年年底,宝鸡高新区钛材料及产品产量已占到国内生产总量的85%,约占世界钛材总产量的22%,产品出口约占全球的15%。宝钛集团在研发、制造、检测技术等方面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年销售收入达135亿元,占据全国高端市场95%的份额。
钛谷效应引来资本聚集,众多航母级大项目纷纷瞄上宝鸡高新区。亚洲最大的钛粉企业宝鸡富士特钛业公司落户宝鸡高新区;投资2亿元的台湾华新丽华股份独资的特种钢中厚板材生产项目在宝鸡高新区建成,成为国内最大的中厚板材生产基地;由国家核电技术公司与宝钛集团投资26亿元的国家核级锆材研发及检测中心暨核级锆材生产线项目落户宝鸡高新区,形成了包括核级海绵锆、锆合金熔炼、锆加工材等在内的我国完整的核级锆材产业体系,填补了我国核级锆材生产空白。随着《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深入实施,预计到2015年,宝鸡钛产业基地将实现年销售收入600亿元,出口创汇10亿美元。宝鸡高新区将成为世界着名、国内一流的新材料高技术产业基地和全国规模最大、品种最全的钛材及稀贵金属交易中心。
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产业:西部重要的汽车制造基地。宝鸡高新区汽车工业园是以陕汽集团、法士特为龙头,以华山车辆、汉德车桥、银河消防、宝石特车、专用汽车厂、陕汽通力、宝鸡华强等100多家汽车及零部件企业为基础,以陕汽集团30万辆轻微型汽车项目在园区建设为契机,规划的集汽车总成及零部件生产于一体的汽车产业集群绿色工业园区,总规划面积25平方公里,围绕微型客车园、汽车配套园、研发试验园、中小工业园和生活配套区“四园一区”和车桥生产基地、变速箱生产基地、汽车研究开发基地“三个基地”以及汽车发动机生产中心、铸锻造中心、标准件加工中心、零部件加工中心、零部件物流配送中心“五个中心”实施建设,最终形成以微型、轻型汽车总成及重、轻型汽车零部件生产为一体的现代绿色工业园区,使宝鸡高新区成为西部重要的汽车制造基地和西北最大的汽车零部件配送物流中心。
石油钻采装备制造产业:打破美国技术垄断的世界级石油装备产业基地。宝鸡高新区是国家火炬计划石油钻采装备制造特色产业基地。园区企业宝鸡石油机械有限责任公司是我国建厂最早、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石油钻采装备研发制造企业。2007年11月,该公司成功研发出全球第二台1.2万米特深井钻机,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掌握了同类陆地钻机设计制造的国家,为我国石油装备制造产业树起一座丰碑。该公司主导产品陆地钻机和泥浆泵产量连续数年位居世界首位,4000米以上陆地钻机占国内油田陆上在用钻机总数的50%以上。宝鸡钢管有限责任公司是我国最大的石油钢管、石油焊管制造企业,该公司生产的小口径钻井用连续油管、X100以上大口径输油管等一批重点装备的成功研发打破了美国在世界上长期以来的技术垄断,先后为我国180多条重要油汽输送管线工程建设提供了600多万吨的优质钢管。宝鸡宝石特种车辆有限公司研制的万米测井绞车填补了我国深井、超深井测井绞车作业的空白,其使用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产品市场占有份额达60%以上。目前,宝鸡高新区正以宝鸡石油机械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为核心,整合150多家石油装备生产企业,23家关联企业,围绕钻机、泥浆泵、钢管和测井车、工程车等钻采车辆,建设面积约15平方公里的石油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和以技术研发、技术转移、专业孵化、其他社会中介等服务链为一体的国际着名的石油钻采装备研发制造基地。
机床工具制造产业:亚洲最大的磨齿机生产基地、西北最大的机床制造基地。宝鸡是西北最大的机床制造基地之一,以秦川股份和宝鸡机床集团为龙头,目前已形成了产业集群化发展的态势,工业总产值占宝鸡市装备制造业总产值的20%以上,磨齿机年产销量占全国市场的70%。目前拥有从事机械机床研究的专业机构5个,国家和省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博士后流动站4个,其他企业研发机构30多个,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400多人。秦川集团已成为亚洲最大的磨齿机生产基地,宝鸡机床集团连续3年在全国行业排名前列,陕西关中工具公司、陕西渭河工模具总厂的复杂刀具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目前,宝鸡高新区正规划建设宝鸡机床工具制造产业园,加快发展数控磨床、复合加工中心、数控车床、车削中心、柔性制造单元及高性能工具、模具、配件等产品的开发设计生产,全力打造国内一流的机床制造业基地。
高速铁路装备制造产业:我国重要的高铁产业基地。宝鸡高新区以中铁电气化集团宝鸡器材有限公司、中铁宝桥、宝光集团为龙头,以陕开集团、电气化配套公司为骨干,集聚了铁路电气装备制造企业60多家,能够生产每小时250公里以上的高速道岔、城市轨道交通、每小时300公里以上高速铁路接触网零部件,并自主研发生产高速铁路过分相装置、高速列车多普勒精密测速仪、列尾安全防护装置系统等产品,做大做强高铁产业集群,引导产业向上下游延伸,形成区域专业化产业配套能力。目前,宝鸡高新区中铁电气化产业园已建成投产,独特的产业优势吸引了德国保富铁路股份、意大利布诺米公司等国际着名企业入驻园区。3月中旬,宝鸡保德利电气设备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铝合金接触网设备,通过天津海关抵达德国慕尼黑,交付德国BB公司,这是国内高速铁路接触网设备产品第一次成批量出口欧洲市场,意义非凡。
军工电子信息产业:我国重要的军工和电子通信导航产业基地。宝鸡是国家“一五”和“三线建设”时期经济和国防工业建设布点的重点区域。在通信、雷达、导航、传感器、军事电子元器件等重点技术方面保持多个国内第一和惟一。宝鸡高新区现有全国最大的航空仪表生产企业,国内规模最大、技术水平最高的压力传感器和变送器生产企业,全国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纺电设备研发生产基地等电子企业80多家。为形成产业优势,宝鸡高新区专门规划建设了电子信息装备产业园,依托军工企业技术优势,大力发展汽车导航、“北斗”应用、短波通信、智能导航终端、星载及地面卫星通信设备等通信导航产业;着力研发生产数字电子清纱器、智能高效清梳机、高速并条机、纱机、织物实验室仪器、纺机配套电控设备等系列产品,加快建设亚洲最大的纺织电子生产基地,做强做专传感器、变送器、心脏起搏器等产品,进一步提高“宝鸡传感器制造之乡”的美誉度。
输变电设备制造产业:亚洲最大真空灭弧室生产基地。宝鸡中压输变电设备产业在全国排名位居前列,真空灭弧室、断路器、开关柜等产品优势突出,宝光集团已成为亚洲最大真空灭弧室生产基地。以中国西电集团公司为龙头建设的宝鸡高新区中压输配电产业基地,重点发展灭弧室、真空断路器、铁道电器成套设备、中压开关成套设备、绝缘类配件等产品,引进配套企业,延伸上下游产业链条,建成国内最大中压输配电设备研发生产基地,总投资10亿元的主生产基地现已建成投产。
全力打造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
2011年,宝鸡高新区经济总量已占到宝鸡市的1/3。与2006年相比,园区经营总收入由277.31亿元增长到1152.72亿元,增长4.16倍;工业增加值由81.15亿元增长到322.18亿元,增长3.97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53.96亿元增长到228.08亿元,增长4.23倍,主要经济指标5年平均增长33.56%,发展速度持续处在国家高新区前列。
据科技部火炬中心统计数据显示:宝鸡高新区在国家高新区的综合排名比“十五”末提升了16位,上升至第37位。其中,知识创造与孕育创新能力跃升至第23位,可持续发展能力跃升至第33位。
数字是最能见证和说明宝鸡高新区的创新发展成果。这一组组看似枯燥的数字背后,延伸的是宝鸡高新区创新发展的艰辛历程;这每一个数字指标的上升变化都是宝鸡高新区创建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成果的最好映证。
回顾宝鸡高新区自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以来20年间走过的风雨历程,创新始终是宝鸡高新区发展的灵魂和动力。正是因为有了创新,宝鸡高新区才由小到大,由弱变强,在国家高新区的位次不断前移;正是因为有了创新,宝鸡高新区才能引来法国施耐德、德国保富铁路、国家核电公司、台湾华新丽华、蒙牛乳业等30余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和上市公司投资兴业;正是因为有了创新,宝鸡高新区才赢得了国家新材料高技术产业基地、国家火炬计划钛产业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等一个又一个国字号招牌的青睐,才被科技部确定为西部地区首个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
可以说,没有创新,就没有今天的宝鸡高新区。创新就是宝鸡高新区发展的灵魂和不竭动力。
宝鸡高新区多年来始终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加快发展的主旋律,自觉担当创新引领发展的历史重任。特别是被科技部确定为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以来,宝鸡高新区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激活了产业发展的动力源。
宝鸡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宝鸡高新区发展,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着力点,按照“精干、高效、协调、有利于发展”的原则,不断创新管理体制,科学设置管理机构,积极构建适应宝鸡高新区快速发展的运行机制;在城市总体规划中,把宝鸡高新区放在优先发展和引领发展的突出位置,把园区作为宝鸡未来关中—天水副中心城市发展的核心区。按照“小机构、大服务”的原则,宝鸡市在宝鸡高新区范围内建立健全了工商、财政、税务、公安、海关、商检、城市执法等服务机构,并调整优化了园区发展空间和管理体制,从发展空间、经济实力、管理协调等方面为园区实现跨越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宝鸡高新区先后出台了《关于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若干意见》、《关于鼓励与支持产学研合作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创新政策,对引导和促进高新区创新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宝鸡高新区每年还将财政收入的5%用于支持科技创新活动,至2011年底科技创新资金总额已达4000万元,设立了孵化专项、人才专项、知识产权保护专项和重点项目专项扶持资金,制定了高层次人才创业支持政策、鼓励企业设立研发机构支持政策及自主知识产权奖励扶持政策、风险担保补偿政策等,较好的支持了企业创新创业活动,营造了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
同时,宝鸡高新区还围绕特色主导产业发展需要,搭建了多种形式的创新创业公共服务平台,如宝鸡汽车及零部件中小企业网络化创新服务平台、宝鸡中小型钛企业网络化技术服务平台、钛材料应用技术创新孵育中心、新材料工程技术中心、宝鸡钛谷新材料研究院、中国钛材交易中心等。宝鸡高新区建立了由25家科技中介机构组成的中介服务体系。在投融资服务平台建设上,设立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有限公司,引进了民间投资担保机构,建立了园区科技创新基金;在智力信息平台建设上,宝鸡高新区建立了宝鸡高新网、科技创新网、高新人才网,搭建了政府、企业、高校、中介服务机构之间的信息交流网络;在产学研合作机制建设上,宝鸡高新区积极搭建企业与高校联系平台,推进企业与大院大所交流互动,目前,已先后与西安交通大学等11所大学签署合作协议,西安4所高校在宝鸡高新区设立了技术转移中心和联合实验室,西北工业技术研究院、陕西工业技术研究院分别设立了宝鸡高新区分院。园区企业研发机构占到宝鸡市的80%,包括企业办科研机构79家、各类企业技术中心60余家、工程技术中心30余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7个、博士后工作站4个、省级以上研发中心25个;在创新孵化基地建设上,宝鸡高新区投资上亿元建成了科技创业园和科技创新园,建立各类孵化器6个,在孵企业400余家,在孵项目450余个,累计毕业企业120余家,转化科技成果150项,初步形成了基地外初级孵化、创业园内重点孵化、创新园中扩展孵化的多级孵化体系。目前,宝鸡高新区已集聚各类专业技术人才近4万人、研发人员8900余人。
创新资源和创新人才的不断汇聚为宝鸡高新区创建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奠定了坚实基础。最近5年,宝鸡高新区累计获得国家火炬计划项目、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等项目150余项,省级火炬计划、科技攻关计划、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及“13115”科技创新工程等项目900余项,申报专利1230多项,获准专利授权1020余项。2011年,在陕西省科技厅组织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评审中,宝鸡高新区的23个项目通过省技术专家评审获准推荐申报国家创新基金项目,项目主要分布在新材料、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资源与环境、新能源与高效节能5大领域;项目整体技术水平较高,市场前景良好,特别是新材料和石油钻采领域项目的技术创新性尤为突出,彰显了宝鸡高新区特色产业的技术水平。
目前,随着宝鸡·中国钛谷钛产业创新集群进入科技部首批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工程试点初选名单,陕西省钛及稀有金属材料产业联盟在宝鸡的成立,以及宝鸡高新区钛专业孵化器大楼和汽车零配件创业孵化基地的相继建成,宝鸡高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以及由此带动的产业发展水平正在大幅提升,正在迈向又好又快发展的黄金期。
回顾历史,宝鸡高新人记忆犹新:1992年11月,当国务院将建设宝鸡国家高新区的重任交付给他们的时候,他们披荆斩棘,宝剑砥砺,不辱使命,跨过了一道又一道的坎坷,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时序更迭,光阴荏苒,20年弹指挥间,20载风雨兼程,经过20年的建设与发展,宝鸡高新区在开发建设、经济发展、主导产业培育、创新能力提升等方面取得突出成就。
宝鸡高新人豪情满怀:2010年11月,《宝鸡高新区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方案》通过专家论证;2011年1月,科技部正式批复同意宝鸡高新区建设创新型科技园区,这标志着宝鸡高新建设创新型科技园区的集结号正式吹响,宝鸡高新人以弄潮儿的姿态又一次站在了搏击新经济(310358,基金吧)的波峰浪尖。2010年4月,宝鸡市被科技部批准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以此为契机,宝鸡市委、市政府在认真研究宝鸡高新区发展历程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后,决定举全市之力,兴全区之智,进一步加快推进宝鸡高新区“二次创业”步伐,使宝鸡高新区成为宝鸡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核心示范区,创建热潮再一次在宝鸡大地上掀起。2012年4月13日,是一个值得纪念并必将载入宝鸡高新区发展史册的日子,这一天,备受各界关注的宝鸡高新区科技新城建设正式启动,这标志着宝鸡高新区打造创新型科技园区进入冲刺阶段。
站在新起点,肩负新使命,开启新征程。根据国家战略发展需求,宝鸡高新区建设创新型科技园区的战略定位是国家钛材料、石油钻采、高速铁路装备、航空安全装备等领域的产业引擎区,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创新增长极,宝鸡市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核心示范区;建设思路是以建设西安—宝鸡创新合作高速通道为抓手营造创新网络,以龙头企业和产业联盟为主体构建开放性产业创新系统,通过激活创新创业和提升集群实力增强园区活力,通过高标准建设宝鸡科技生态新城优化园区创新环境。为了加快创建步伐,宝鸡市专门成立了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创建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领导小组,出台了《关于支持宝鸡高新区建设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的若干意见》等配套政策,制定了汇聚创新资源和提升创新能力、促进企业创新发展、推动产业集群创新发展、打造现代科技生态新城等4方面的主要任务,设计制定了创新平台工程、创新载体工程、创新引领工程和创新支撑工程等4方面24项重点工程,综合运用资金、技术、政策等手段推动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使宝鸡高新区成为宝鸡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核心示范区。
如今,在宝鸡高新区配套环境、服务环境、金融环境的不断优化下,在七大优势产业集群的聚集效应下,宝鸡高新区正成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最佳区域。特别是随着国家《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深入实施和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热潮的掀起,宝鸡高新区正步入加快发展的快车道。让人欣喜的是,宝鸡高新区正以建设宝鸡科技新城为抓手,突出创新网络建设、创新系统完善、创新环境优化、创新集群培育四大重点,发挥引领、带动、辐射、支撑作用,倾力打造创新型科技园区。到“十二五”末,宝鸡高新区将实现经营总收入3000亿元、区域生产总值1000亿元,成为宝鸡市创新型城市的核心示范区,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创新增长极,国家钛材料、石油钻采、高速铁路装备、航空安全装备等领域的产业引擎区。